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

【講話原文】
“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。”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,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。一個政黨的衰落,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。我們黨是否堅強有力,既要看全黨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,更要看每一位黨員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。
——《不忘初心,繼續(xù)前進》(2016年7月1日)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(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(第二卷)》)
【出處】
(明)王守仁《教條示龍場諸生》
【原典】
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。雖百工技藝,未有不本于志者。今學者曠廢隳惰,玩歲愒時,而百無所成,皆由于志之未立耳。故立志而圣,則圣矣;立志而賢,則賢矣;志不立,如無舵之舟,無銜之馬,漂蕩奔逸,終亦何所底乎?
【釋義】
王守仁(1472—1529年),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學家、哲學家和軍事家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集于一身的一代宗師,世稱陽明先生,開創(chuàng)陽明學派。明武宗正德元年(1506年),因得罪宦官劉瑾,廷杖四十后,王守仁被貶謫到貴州龍場驛任驛丞。在這蠻荒煙瘴、窮鄉(xiāng)僻壤之地,王守仁完成了“龍場悟道”。之后,他開始了龍場教化,正式收徒上課,每天講學不輟,而《教條示龍場諸生》是他的“講義”之一。
教條,是王守仁為諸生立下的準則,包括“立志”“勤學”“改過”“責善”四個方面。而立志,是四項準則中最重要的一項。王守仁認為,立志是為學的基礎(chǔ)和前提,貫穿為學的全過程。《教條示龍場諸生》開宗明義道:“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。”志向不能立定,天下便沒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。“志不立,如無舵之舟,無銜之馬,漂蕩奔逸,終亦何所底乎?”志向沒有立定,就像沒有掌舵的船,隨水漂流,沒有嚼子的馬,任意奔馳,最后到哪里才算了結(jié)呢?
立志,是人的第二次降生。人的第一次降生是身體的出生,第二次降生是精神的覺醒。“孩兒立志出鄉(xiāng)關(guān),學不成名誓不還。埋骨何須桑梓地,人生無處不青山。”這是不滿17歲的毛澤東向父親發(fā)出的吶喊、對故鄉(xiāng)吐露的心聲。這首詩原出自日本“維新三杰”之一的西鄉(xiāng)隆盛。孩兒立志出鄉(xiāng)關(guān),學不成名誓不還,其實不獨毛澤東,不獨西鄉(xiāng)隆盛:每個精神的覺醒,都是聽到了內(nèi)心深處那一聲吶喊;而這一聲吶喊,便是立志。
立志,是人的第一次勝利。金一南認為:“戰(zhàn)勝對手有兩次,第一次在內(nèi)心中。”清代學者彭端淑在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中講述了“蜀之鄙有二僧”去南海朝拜的故事。富裕的僧人“數(shù)年來欲買舟而下,猶未能也”,而貧窮的僧人只憑“一瓶一缽”,但一年之間已經(jīng)往返。一貧一富而一成一敗,根本何在?不在于外在之“貧富”,在于“人之立志”。志不立,事不成;有志者,事竟成。
一個人、一個組織是否堅強有力,關(guān)鍵在于這個人、這個組織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。彭端淑說:“聰與敏,可恃而不可恃也;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,自敗者也。昏與庸,可限而不可限也;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,自力者也。”任何的外界環(huán)境都不是確保人勝利的充分條件,任何的先天因素都不是限制人成就的根本原因。身未動,心已遠。當貧窮的僧人立誓“一瓶一缽足矣”的時候,他已經(jīng)向南海邁出了最關(guān)鍵的一步。

蘇軾在《晁錯論》里講:“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。昔禹之治水,鑿龍門,決大河,而放之海。方其功之未成也,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,惟能前知其當然,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,是以得至于成功。”
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忍不拔之志、事至不懼之勇、前知其然之識、徐為之圖之智,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,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。“苦心人,天不負;有志者,事竟成。”今天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,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、有能力實現(xiàn)這個目標。
吾志所向,一往無前;初心不忘,矢志不渝。改革開放走過40年,再出發(fā)的號角已經(jīng)吹響,我們逢山開路、遇水架橋的闖勁猶在,鐵杵磨針、滴水穿石的韌勁依然。青山遮不住,畢竟東流去,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步伐。
上一篇: 良好家風是領(lǐng)導干部的靚麗名片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